一、总体目标
为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》(国发〔2015〕71 号)的要求以及《“十三五”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》(国发〔2016〕86号)、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(国发〔2017〕4号)的部署,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进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,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络,提升高校创新能力,支撑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。
二、建设内容
(一)成立工作领导小组
组建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制定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、发展规划,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。
(二)人员机构设置
将“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”列入中原工学院下属机构,地点设在中原工学院图书馆。“服务中心”编制人数(兼职)为13人,实行主任负责制,设主任1名,副主任2名,办事员10名,办事员通过统一选拔,竞聘上岗。
(三)服务内容设置
1.承担高校知识产权信息及相关数据文献情报的收集、整理、分析工作;
2.建设和维护高校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平台,应用知识产权信息相关技术,有条件的可进行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工具的开发;
3.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完善、知识产权重大事务和重大决策提供咨询、建议;
4.支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,配合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提供重大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;
5.参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,协助高校知识产权的资产管理和运营,促进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;
6.承担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相关培训,壮大信息服务人才队伍,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,宣讲普及知识产权信息知识及技能;
7.为高校师生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分析、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场地和专业指导,参与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、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活动;
8.发挥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,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;
9.承担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、教育管理部门委托的工作。
三、中心建设规划
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按以下步骤进行,具体如下:
1.前期调研,确定目标
结合我校自身情况,确定服务中心的工作目标和任务,初步制定服务中心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,确定服务中心的投入及建设地点等。
2.中心组建,落地挂牌
完善服务中心办公场所、配备功能齐全办公设备,组织成立服务中心管理机构,建立工作机制,工作人员进场,开始“服务中心”的正常运作。
3.人员聘用,开展业务
逐渐开始开展相关业务,并根据服务中心工作成果及工作经验,组织、举办知识产权论坛和典型案例分析报告会以及相关部门的对接会;组织学术研讨和知识产权研修班,持续开展对知识产权工作者的专业培训。使知识产权管理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,强化我校知识产权办公室统筹协调功能,建成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、知识产权维权小组、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小组、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库。
4.查漏补缺,组织验收
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善、人员配备齐全、业务流程顺畅、管理制度完备、能够正常运行的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,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、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验收。
四、中心发展规划
1.逐步完善应用平台建设。加强软件系统的管理,提高软件系统的利用率;开发新的业务系统,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和整合;进一步建设门户网站,完善政务公开、服务公众、推广宣传等功能。
2.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适应信息化服务的需要,以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为核心,扩大信息化人才规模,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,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,加快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相关工作能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。
3.不断优化中心管理制度。围绕着服务中心信息化的规划、设计、实施、运行、维护等方面设计一整套制度体系,为中心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、及时、准确的信息服务,从软硬件管理、工作流程管理、人员管理等方面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。
4. 建立专利导航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。在科学研究、产业规划和专利运营等工作中,通过专利信息深度挖掘和有效运用,明晰产业发展格局、技术创新方向和研发路径,提高研发创新起点,做好专利精准布局,大力推行以获取产权为目标的技术创新。建立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,在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,开展专利导航、专利布局、专利挖掘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作;项目结题后,加强专利运用实施。
5.建立知识产权质量管控和转化评估机制。建立由研发、知识产权管理、知识产权运营、市场开发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、法律服务、代理服务等多方组成的知识产权质量管控和转化评估团队。在项目立项前,进行专利信息、文献情报分析,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估,确定研究技术路线,提高研发起点;项目实施过程中,跟踪项目研究领域工作动态,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,及时评估研究成果并形成知识产权;项目验收前,要以转化应用为导向,做好专利布局、技术秘密保护等工作,形成项目成果知识产权清单;项目结题后,加强专利运用实施,促进成果转移转化。
6.逐步探索实现知识产权承接转移新模式。根据高校创新条件和发展的客观情况,加强高校科研、财务、法务、资产、信息服务、产业等部门的协同联动,倡导建立知识产权管理、技术转移转化、投资经营等功能为一体的知识产权承接转移模式。
7.不断提高信息化运维能力。建立统一管理、分级负责、流程规范、安全高效的运维管理体系,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化运维队伍,实现运维工作的规范化、制度化、流程化和可控化。